40年来,我总是常常想起我的母校——张家畈高中!
张家畈高中,也叫田家咀中学,位于张家畈镇西一里左右,离我家约25里,是全区七个公社合并后高中教育的主要集中地。在年以前,七个公社所在地仍然有高中。我是年9月进入张家畈高中学习的,正好14周岁。
记忆里,张家畈高中大门朝南,门前一条河,河上有坝形成一个小堰,是学生们淘米和洗衣服的地方;北面背靠一个小山丘,是同学们课余时间自学的好去处;东面是一口塘,塘埂通往张家畈镇;西面是农田。学校的建筑像“曰”字,大门两侧自东向西分别是礼堂、伙房、厕所;中间是一幢两层楼,一楼是教室和老师宿舍,二楼木板地面是学生宿舍,东西两头有木楼梯上楼,一般二年级在一楼上课、二楼住宿;东、西两排平房是老师和学生宿舍,男生住东面,女生住西面;北面一排平房是教室和老师宿舍,初中和高中一年级在这里上课。所有的老师都是每人一间屋,有床有办公桌,冬天有炭火盆。中间二层楼与礼堂、伙房之间是操场,中间二层楼与北面平房之间是老师的菜地,东西平房前面也有老师的菜地。
当时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建筑都是土砖青瓦白墙,房间内都是原土地面,操场也是沙土地面。一年级时,我们住在东面平房,几十人一个屋,两排木板搭成的大通铺,人挨着人睡,连被褥带人每个人大约50公分宽。两排通铺之间,大家用砖头、石块垫着放衣物的箱子,箱子下面放着脸盆牙缸。夜晚上厕所大便只能去厕所,小便基本上出门就解决,因为厕所离得很远,二年级搬到中间二层的木楼上依然是这样。学校没有学生食堂,没有饭菜供应,周边没有卖东西的人,更没有商店饭店。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从家里用竹筒或者搪瓷缸(当时极少有罐头瓶)把炒好的菜装好,用布袋子装上米,步行背到学校,二年级下学期改为一个月回家一次。
每餐自己到小河里把米洗好,加上适量的水放到伙房的蒸笼里,蒸笼很大,有好几层高,能蒸全校几百个学生的饭。到吃饭的时候,所有同学一起去取饭,非常壮观,也有许多花絮。许多饭钵大同小异,有的拿错了,另一人又不敢拿别人的,只好挨饿;有时大师傅给蒸锅加水时不小心把谁的饭钵冲翻了,这个人也就没吃的了,我就遇到过这么一次。大家取了饭都是回到宿舍吃,这个时候就可以吃“百家菜”了,每个同学带的菜都不一样,家里条件好带的菜就好一些,妈妈手艺高做的菜好吃一些,他们的菜就会很吃香,成了大家的口福了。因为时间长,特别是天气热的时候,怕坏了,所以所有人一般都是带腌菜。
我由于某种原因不吃腌菜,每次都要炒一些耐放不易坏的黄豆或者花生米,再炒些新鲜的蔬菜,偶尔有点煎鱼或者豆腐。到学校以后,开始一两天就吃新鲜菜,后几天只能吃黄豆或者花生米了。我家人多是缺粮户,我自己给自己定量,每个星期六斤米,一天一斤,不多吃,为了吃得饱点,就多放点水,蒸稀点,每个星期还有点结余。我们班有个同学家庭特别困难,家里没有多少大米,几乎每天都吃蒸红薯,同学们就找理由用米和他换红薯吃。伙房烧柴都是学生交的,每个人每个学期斤干片柴。我家砍柴送柴都是我父亲的事,有一次,我父亲冒着大雪拉着一板车劈柴往学校送,被一些同学看见了,至今仍然是同学相聚时常常提起的话题。每次提起,我往往会流出感动而有些心酸的热泪!
张家畈高中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更是一所光荣的学校,一所取得过骄人成绩的学校。张家畈高中是当时麻城县一所典型的山区乡镇中学,离县城很远,在全县排不上名。但是,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山区中学,年恢复高考以后,年年有人考上大中专院校,有的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直到年被并入麻城四中(石磴坳中学)。特别是年,竟然有40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终于在全县有了小小的名气。年,我毕业的那一年,全校也有20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我所在的文科班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3人考上本科(其中1人是第一批录取),1人考上省部属中专,3人考上地区中专,录取人数创纪录,而且也是该校第一次有文科生考上本科院校,这3人还全部是应届毕业生。后来几年,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有的同学考上了乡镇干部和学校老师,深耕家乡,为父老乡亲服务。
那时的高中还是两年制,两个年级共八个班。一年级没有分文理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八门课全上。但是,明确我们一(1)班侧重文科,一(2)班为重点班。二年级正式分文理科,二(1)、二(2)是文科班,二(3)、二(4)为理科班,一(1)、一(2)班变成了二(2)、二(3)班。我们班,彭惠安老师教语文兼班主任,张再民老师教数学,丁国斌老师教政治,张荫民副校长教地理,胡继芳老师教历史,冯金萍老师教英语。
我们的老师最有责任心、最敬业、最勤奋、最善良、最值得尊敬!他们和学生一样,吃住都在学校,早晚自习,每个老师都想据为己有,如果没有老师占用,彭惠安老师肯定是一把小椅子、一杯茶水、一盒纸烟,坐在教室门口,像个把门将军,盯着大家学习。因为离高考时间短,老师各显神通,想尽办法给我们灌输,进行强化教学。通过测验、试卷、抽纸条、提问等各种方式,课堂天天考,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不断增强我们对知识的记忆,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张荫民老师天天早上挨个宿舍催促同学们起床,他的那句极具口音拖着长调的“马上要高考了,嗯计(你们)还无所谓呀!”成了同学们课后开心时模仿取乐的标配!
现在想来,短短一年时间,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强化教育功不可没!我永远忘不了老师们,永远忘不了老师们的功绩!
年是第一次实行高考预考,大概是5月份进行预考,预考录取的继续学习,参加高考;预考没有录取的,就毕业回家了。两个文科班加上白石山中学好像一共15人通过预考,合并一起学习。预考在本校进行,监考老师是本校不教毕业班的老师,监考我们的是夏盾老师。我从小就有应付考试的办法,会做的快速作答,不会做的按照自己的理解作答,不纠结,不拖延,一般都会提前交卷出场,准备下一场考试,所以监考老师看到我总是在不停地写。预考一结束,夏老师就乐呵呵地对我说,你不用搬行李了,准备继续学习参加高考吧。感谢夏老师吉人吉言!胡继芳老师曾经说过,田鸿彦答题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一个刻苦的学生,除了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其它时间我自己放得比较松,即使是早晚自习,我也要借上厕所的名义出去溜一会。我不爱记笔记,不爱写日记。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一是喜欢听,听老师讲课和听别人讲比自己看记得快,记得准,所以喜欢与人讨论。二是反复看,反复记忆,特别是短时间内强记。我的课本和复习资料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边看,一边用笔画,找出重点,第一遍画道道,第二遍画圈圈,第三遍画框框,第四遍再画别的符号……
一遍一遍,从段落到句子到词语,不断浓缩重点范围,理出答题要点。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在空白处写下来,下次复习时一并阅读记忆。联想记忆把不同事件的相同点进行整理,找到联系,可以记住更多内容。趣味记忆把相关知识与生活或者现实里有趣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而且不容易忘记。三是学猜题,这个需要对时事、社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