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匠师李周以“转头狮”开一代新风,创造性地雕刻狮子形象,突破固有的北狮形象局限,形成“南派”石狮风格。这次革新,为惠安石雕奠定视野宏阔大气、细节一丝不苟、技艺精益求精的发展之路。
在西湖公园刺桐阁前,蒋钦全介绍他设计雕刻的石狮子。
蒋钦全认为,创作福狮要把握灵感,更要有坚持的信心。
转头狮为斜项昂首状
泉州大桥有十多只石狮子是蒋钦全雕刻的
转头狮让人感到亲切、热情
惠安石雕在世界石雕界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有着辉煌的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清初,匠师李周以“转头狮”开一代新风,创造性地雕刻狮子形象,突破固有的北狮形象局限,形成“南派”石狮风格。这次革新,为惠安石雕奠定视野宏阔大气、细节一丝不苟、技艺精益求精的发展之路。
惠安素有“世界石雕之都”“中国雕刻之乡”的美誉,石雕历史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原汉文化,又融汇外来文化与技艺精华,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相传,惠安雕艺来源于“青山王”张悃(三国时代东吴将领),他率兵驻扎青山(今惠安县山霞镇内),其部下带来中原石雕技艺并传授给当地人,后来随着石雕匠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雕艺水平不断提高。唐末威武军节度使王潮墓前的石像生、宋代洛阳桥遗存的柱头狮等,都是惠安石雕早期的杰作。
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泉州市古建筑公司董事长蒋钦全介绍,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这一时期是惠安石雕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惠安技艺向外传播的时期。同时,在这一时期内还出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宗师级人物——李周,他的出现对惠安石雕的发展影响至深。
李周出生于清康熙年间,因身材矮小,时人称他为“瓮仔周”。他资质聪颖,尤喜绘画,打小便跟随石雕师傅学手艺。早年,惠安石匠雕石狮都是以正面端坐、威严注视前方的北狮样式为范本。有一次,李周的师傅在雕一只石狮时,不慎将狮子耳朵敲掉一只,眼看难以补救,痛惜无比。李周仔细审视了一番,果断把狮子头改雕为斜项昂首状,使一尊活泼可爱的“转头狮”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转头狮”展现出亲切、热情的感觉,具有“笑容迎宾”、镇邪镇风水的平安寓意,它的出现震惊世人,也为石雕开辟了新的视野。在李周的引领下,惠安匠师各展神通、翻新种类,赋予了石狮子各出心裁的样式与神韵,惠安“南狮”由此走上历史舞台,与传统北狮双峰并峙,各领风骚。蒋钦全表示,正是由于李周的果断创新,才使惠安石雕工艺风格和用材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惠安石雕的技艺日新月异,品类层出不穷,成了世界石雕界的“领头羊”。
“有时候一些灵感转瞬即逝,而伟大的人往往就是善于捕捉这样的瞬间灵感,让灵感变成创意,把创意落地成现实。李周的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惠安石匠来说,启发极大,影响至深。我在惠安崇武五峰村老家的宅子与‘李周故居’仅隔一条小路,从小听他的故事长大,可以说惠安匠师对李周都怀有崇高敬意。”蒋钦全认为,要让创意落地就必须要有勇往直前的责任,李周在发明“转头狮”后坚持不懈地改良石雕,其现存的传世佳作有:福州“南郡会馆”的一对龙柱(年移至鼓山法雨堂);福州“兴化会馆”的一对石狮(后移于福州西湖开化寺);福州鼓山涌泉寺门口的一对石狮;福州万寿桥栏柱上的18只“拳头狮”;厦门海沧白礁保生大帝庙前矗立的一对龙柱等。不仅如此,他还独创“针黑白”石雕技艺,成就了今天的影雕。
“没有辛苦的付出和坚定不移的投入,再好的创意也只是一次机遇而已。惠安石雕这么多年正是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精进的技艺,才立于雕艺的潮头之上。这是一种‘李周精神’,也是一种‘转头狮’精神,我们惠安石雕随时做好了吼声惊世的准备。”蒋钦全说道。
□记者吴拏云/文陈英杰/图
责任编辑:
赖闽荣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