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江厦
紫云黄氏有极少数人,整天热衷于攻击其他黄氏的宗史资料,总认为别人手里的谱都是假谱,就他们紫云的谱是全天下最真的谱。
任何人只要上网一搜,总能看到紫云黄氏的极少数人恶毒攻击其他黄氏支系的文章、评论。不管是邵武峭山公黄氏,还是莆田在泉州的黄氏,还是南安的燕山黄氏,还是漳州的三黄派,不论分支大小,一个都不放过,都是做假谱,就他们紫云家的谱是真谱。
但紫云黄氏的谱,真如这极少数人所言的那么“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之前“黄宗旦的《宗谱序》没有提到黄守恭,锦田黄氏真属于紫云吗”一文中,笔者分析了惠安锦田黄氏极不可能是守恭公、黄纪的后裔,因为锦田黄氏北宋榜眼黄宗旦退休后,回惠安老家专心修谱的宗史资料,比如登载在《八闽通志》和《惠安县志》中的《宗谱序》,完全没有记载守恭公、黄纪为自已这支黄氏的祖先(但现今紫云黄氏各种宗史资料欺骗自已族人说黄宗旦有记载),黄宗旦只记载了出生于年的黄肃为自已唐朝一世祖,而黄肃之父、祖父不详,所以黄宗旦不敢记载,但黄肃之曾祖父叫黄迪,黄宗旦有记载。按照合理推断,黄迪应出生于年左右,这样,即使紫云黄氏硬要把黄迪当做是黄纪的儿子(黄宗旦在《宗谱序》中完全没有提到守恭公、黄纪两人),那么黄纪也必须出生于年左右,从而守恭公必须出生于年左右,这就跟紫云黄氏各种宗史资料记载的守恭公出生于年,完全对不上。另外,惠安县志及惠安锦田黄氏族谱,一直把黄道隆作为自已这支黄氏的始祖,锦田黄氏的家庙里把黄道隆的神像摆放在第一位,而紫云黄氏其他几个分支就没有这样做,这不奇怪吗?
除了惠安锦田黄氏极不可能出自守恭公、黄纪外,守恭公长子黄经所在的南安房,在紫云黄氏自已宗史资料的记载,非常诡异。
据紫云黄氏各种宗谱资料记载,垂拱二年即年,“长子讳经者,居南安芦溪”;“长居南安隍山”。意思是年守恭公遣散四子时,长子黄经去了南安芦溪的隍山(今罗东的蔡厝、埔心)。
据《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七)》第页,郑汲水、黄既济所作《紫云南安房经公肇基地埔头--历经劫难迎来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安定的幸福生活》一文记载:
“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仙游出现大夥凶恶匪盗,竟然组成一支庞大队伍途经乐峰进入本乡搜劫粮食物资以供应进攻泉州之需”;
“据保存于江西上饶、铅山紫云南安房宗谱载:宋雍熙三年(年),因战乱(而致)合族逃散,难稽其所,惟春郎公偕妣逃入本邑(南安)十三都鹰轼洋(即今南安蓬华镇黎洋村)”;
“另据浙江《苍南黄姓通志》载:茂轩公、茂?公(紫云的十二、三世)由南安迁徙到闽东北霞浦赤岸”;“除他们三位之外,其余的许许多多的经公裔孙逃散于何方,便无从了解其所在。这是一场天大的浩劫,给紫云南安房造成巨大灾难!”
从以上紫云黄氏自已的宗史资料可以看出,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年),从仙游而来的一伙盗匪为了进攻泉州府而入侵了黄经后裔居住地南安隍山,到了北宋雍熙三年即年,已经有上千人口的整个村庄的黄经后裔,四散奔逃。而有族史记载的,只有逃到今南安蓬华镇黎洋村的黄春郎,及逃到霞浦赤岸村的黄茂轩、黄茂?(笔者注:?系名字中的一个未知字),合计三人,而其他族人从此如人间蒸发,无声无息。
紫云黄氏在南安这个“安”的诸多宗谱资料共同记载,自从北宋雍熙三年即年,南安隍山上千黄氏从此凭空消失后,隍山这个地方在近三百年间再无紫云黄氏子孙居住,只是在过了近三百年后的元朝时期,有个叫黄暹(即:黄良庵)的黄春郎后裔,再从吕洋迁回隍山居住,重新成为黄经居住过的芦溪隍山的黄氏始祖。
但以上记述之事如此诡异,稍微有点脑子的人想一想,都不信。连紫云黄氏自已内部都有太多人质疑此说。
疑点一、
据《紫云黄氏宗史资料汇编(五)》第20页记载:“据民国四年(年)所编纂的《南安县志》卷之四九杂志之三《纪兵》所载:‘宋太平兴国初(-年),仙游盗起,围泉州城;通判乔维岳固守,转运使杨克让率兵破贼’,……,致使延至宋雍熙三年()全数逃散外乡”。
按照《南安县志》以上文字描述,从仙游来的这伙盗贼进攻泉州城,是起于年,被灭亡于年。但按照紫云黄氏宗史资料,黄经在南安隍山这数千后裔,是在仙游盗匪被消灭后的第四年,即年才四散逃跑的,除黄春郎等三人外,其余数千人从此人间蒸发无影无踪。
那请问,仙游盗匪没被消灭前,“进入本乡搜劫粮食物资以供应进攻泉州之需”的时候,数千人没有逃跑,怎么在仙游盗匪被官府消灭四年后,反而“因战乱(而致)合族逃散,难稽其所”?这也太诡异了吧?
疑点二、
紫云南安隍山黄氏,上千人几乎一夜之间各自逃散后,如果只有黄春郎等三人有信息,其他人全部如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声没息,这正常吗?
一般情况下,上千人的规模,即使遭遇这种变故,事后至少也会有数十上百人,再返回原地居住吧?怎么可能有在仙游盗匪被官府消灭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时期,上千村民被“盗匪逼走”之后长达三百年时间里,再没有一人敢回来定居这种奇葩之事?
疑点三、
最诡异的是,当今紫云黄氏涉及南安这一“安”的所有文章、族谱,均记载守恭公夫人李氏墓就在隍山,长子黄经墓也在隍山。
按照紫云黄氏自已宗史以上的记述,就意味着黄经跟始祖妈李氏的墓,至少有年无人问津。
数千人把守恭公夫人李氏墓,把南安房始祖黄经墓丢在隍山三百年,再无人回来过问,紫云黄氏的血脉,会如此冷血不讲孝道吗?这跟中华二十四孝里面,黄氏就占了两孝的优秀品德格格不入吧?
年无人打理的墓地,黄暹迁回隍山后,还能找得到吗?不要说是用古代的技术与材料建造的墓地,即使是用现代的技术与钢筋水泥打造的墓地,如果年无人打理,也都化为尘土了,那当今在南安的黄经墓、李氏墓是哪里来的呢?
诸如此类的疑点还有很多,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据《南安房吕洋宗支序》、黄元佐作《紫云南安黄氏埔头长房源流》、黄记仁等作《紫云黄氏南安房芦川派的历史探索》等记载,黄春郎为黄经的第七世孙;而郑汲水黄既济作《紫云南安房经公肇基地埔头……》及紫云黄氏最新认可的宗史,是记载黄春郎为黄经的第十三世孙。十三世与七世之间,至少差异了多年。
而《埔头乾美派家谱辨证记》则干脆说“春郎公因避乱而入吕洋,……,但未知上溯经公历几传矣,……,而我良庵公所从出之祖,则又无得而知……”。也就是说,根本就不知道黄春郎是黄经的第几世后裔,也不知道黄良庵是黄春郎的第几世后裔。
面对如此混乱的宗史资料,现在紫云黄氏的极少数人就敢拍胸脯断定,黄春郎一定就是黄经的第几世后代及黄良庵就一定是黄春郎的第几世后代,依据是什么,你们自已信这些所谓的依据吗?
据紫云黄氏自已宗史资料记载,黄春郎年后的黄暹(即:黄良庵),在元朝又从吕洋迁回芦溪隍山,当今芦溪隍山黄氏均为黄暹的直系后裔,并没有黄经的其他后裔。显然,这极不合常理。
综上所述,维系南安芦溪隍山黄氏是紫云黄氏一“安”的纽带就是:
当今的芦溪黄氏始祖黄暹(即:黄良庵)是从吕洋迁到芦溪来的,而吕洋黄氏始祖黄春郎是从芦溪迁到吕洋的,同时黄经是被守恭公遣散到芦溪去的,所以,黄暹必须是黄经的后裔,也就是紫云黄氏南安第一“安”。
但根据上述分析,这个纽带及其牵强、诡异。黄经、黄春郎与黄暹之间的人物血缘关系极不合逻辑。
因此目前南安这一“安”的黄氏,到底是紫云黄氏第一“安”,还是另外独立于守恭公、黄经的黄氏,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众多疑点需要留待后人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