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美既是人口流入的高地,又是人口输出的祖地,闽南历史上几次举足轻重的过台湾、下南洋征途中,角美人都从未缺席,甚至还是主力军,在研究“走出去人口”之前,我们需先对角美“一社一姓”预作了解,以便对每一个人物和事件有依据地对号入座。
(受笔者知识限制,本文仅列举《漳州姓氏》部分内容如下,如有错误和不足,还请看官指正。)
一、“一社一姓”独霸一社
闽南乡村向来有宗族聚居的传统,一方面同姓村社除了通行的行政管理外,还可通过族长、宗规额外约束,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另一方面,闽南地区山高皇帝远,历史上的战乱相对较少,百姓的迁移频率低,人口组成变化自然也不会太高。故而,几千人的同姓族人共处一社,也就自然而然了,角美规模较大的同姓社,比较典型的如白礁、锦宅、沙坂、坂美、埔尾、南门、鸿渐等,开基时代主要在元代。
白礁王氏,开基祖为两兄弟,其父为王审知十四世孙王际隆,王际隆先居福州,再徙晋江,生有四子,长右泰、次右丰移居白礁。也有说法是,右丰带着右泰的三个儿子从福州迁晋江,再转白礁,时为元代中期。
锦宅黄氏,开基祖黄薛,黄杰九世孙黄智明的第六子,北宋时期由篁坑迁入锦宅,属篁坑三黄派。明洪武年间,同安金柄黄振田迁居锦宅,一度造成锦宅属紫云黄氏的乌龙。
沙坂陈氏,开基祖陈铸,来自海沧后井村陈氏五房二十六世,年代未详,可能也是元代上下。
埔尾林氏,开基祖林隐庵,唐九牧后裔,元朝时由长泰迁入,生三子,长子留居埔尾,次子回长泰,三子去漳浦。
南门黄氏,开基祖黄均信,属黄天从五世黄慎夫之子,与元末由漳浦迁居石尾南门,繁衍今南门村,又经路分播角美以外。
鸿渐许氏,开基祖许均正,南宋时期由程溪迁入鸿渐,子孙多往菲律宾,鸿渐也称吕宋村。
二、“多社一姓”四面开花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大社并不太受欢迎,人口聚集度过高,意味着资源分配竞争加剧,反而不利人口的再增长,故而同姓家族壮大后,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四处迁徙,如果周遭竞争小,则就近繁衍,否则只能漂泊四方了。与“一社一姓”模式不同,角美有大量“多社一姓”的案例,他们往往就近发展,最终俨然区域一霸,这种方式更值得百年家族发展大计的规划,典型的如田里、石尾、东山、竹林、金山、洪岱、流传、玉江、南园、下路、上房、壶屿、杨厝等。
田里王氏,开基祖王光甫,王审知后裔,北宋时期由安溪迁入田里,宋末分衍临近的龙田。田里王再分恒仓、满美、龙江等社,龙田王氏则分播铺透、萧井、桃洲等,以致角美整个西北部皆是田里王天下。
石尾篁坑黄氏,开基祖黄文夔,漳州黄氏始祖之一,又称黄杰派、三黄派,以东门为主要分布,分衍壶屿、锦宅等地,子孙多分布于东南沿海。
东山林氏,开基祖林璧晃,厦门雁塔林氏六世孙,北宋时期迁入东山,繁衍苍坂、恒仓、亭头、芸山、新村等东山顶五社,东山、下尾、许坂、内山尾、刘宅等东山下五社。
竹林陈氏,开基祖陈春茂,开漳陈政二十五世孙,明代中期由长泰迁入竹林,分衍课堂、内坑、城内、澳头、沙洲新社/大社、田外等社。
金山李氏,开基祖李二郎,明洪武年间由海沧迁入,分衍金山、墩美、霞店等社,均在金山村境内。
洪岱施氏,开基祖施光成,施光缵后裔,宋末元初避陈吊眼之乱迁居洪岱,分衍洪岱、东坂、福保寮、竹仔脚、鸭母寮、龙眼林、董坑、内塘、半山等社,俗称“九社施”。石美的施氏开基祖施梦龙也是避陈乱迁入石尾,曾经盛极一时。
洪岱蔡氏,开基祖蔡彧,亦是九龙江流域的蔡氏始祖,随陈氏开漳,如今洪岱仅余蔡氏大宗祠,无蔡氏居住,九世孙蔡文烈分居沧里,沧里再分下埕;九世孙蔡文纪分居蔡店。
流传郭氏,开基祖郭鱼,同时也是开漳始祖,随陈元光父子落籍闽南,定居于流传北部。元末兵乱时,流传郭氏一度避乱于外,至明初重新迁回,后世以迁回的“天”字辈五人为流传一世祖。裔孙郭世员于明永乐年间迁居锦湖,繁衍寮东、寮西、顶围、下围等社。
玉江郭氏,开基祖郭文远和郭文迎兄弟,南宋时期迁入玉江,分别为亭头、讲里始祖,分居玉江各角落。裔孙郭璗迁居吴宅,分衍湖任、园坑等社。
南园林氏,开基祖名讳不详,俗称“教学儒”,至二世分三房,大房居南园,分衍角美的墩上、桃洲、桥顶等社,二房迁海沧林东,称“东园”,三房回迁福州。
下路曾氏,开基祖曾旷斋,北宋后期由泉州迁社头下路,再分衍官路、曾尾等。
上房李氏,开基祖李巩承,明朝时期由东孚南山迁居上房,再分衍庄上、埭山社。
宫边王氏,开基祖王长史,王审知三十二世孙,明朝时期由南靖迁宫边,分衍下店、田厝、城仔地、宅仔楼、宁江楼等社、角。
上店陈氏,开基祖陈仲海、仲文、仲夏,于明朝初期由惠安迁上店,再分衍霞屿。
壶屿吴氏,开基祖吴一岳,宋朝末期从莆田迁居壶屿,再分衍顶围、山腰、官田等社。
杨厝杨氏,开基祖杨巡使,宋朝末期由漳州碧溪迁入白石,分衍杨厝、田楼、新洋等。
岭兜尤氏,开基祖尤仕斌,由南安迁岭兜,再迁往东山、锦宅、石厝、内丁等地。
三、“多社共源”天女散花
与“多社一姓”由角美某社逐渐扩散的方式不同,源自角美以外地方,再广泛分布于角美各地的“多社共源”也同样出彩,这个共源点大多位于角美周边,其方式基本与“多社一姓”相仿,最具代表性的如回迁的林孔著后裔。
林孔著最早定居于吴宅,其后裔迁出后子孙昌盛,又分批迁回,如十三世林建山于北宋时期回迁吴宅,其后裔分衍福井、恒仓、吉尚(白石),其中吉尚又分衍过井和蔡店;二十四世林大雅于元末开基山头,二十六世林文兴于明末开基恒苍。
沧溪陈氏始祖陈元泰由固始辗转定居万松关下凤山沧溪,后裔分衍田尾、芦江、仓前,仓前再分衍岩后。
四、“一社多姓”百家争鸣
“社”的生命,在大部分时候是比较坚强的,但在瘟疫、战乱等突发事件面前,又显得相当脆弱,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闽南曾发生过严重的鼠疫,大量人数较少的社在那个时期批量消失。近世如此,古代也一样存在,角美地区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强,多姓杂居主要发生在商埠、交通干道、新开发土地,如石尾三门、吴宅顶下社、东尾诸社、上房等。
石尾曾因建有城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承担墟市的功能,故而人口吸引力和聚集度均高于其他地方,也因此形成了多姓共居的局面。历史上,石尾有“东门施、西门黄、南门阮”三足鼎立之势,然而到了今天,东门和南门却均以黄姓为主,其中南门规模最大,已演变成南门村和埭头村,阮姓成了埭头的小姓;北门有徐、吴,西门有张、蔡等。与之相似的,吴宅顶社林、下社郭,蔡店蔡、林,沧里蔡、庄,上房李、叶,桃州王、林、吴,墩上林、康、曾,顶围吴、郭,寮东郭、欧阳,沙洲大社陈、杨、许,满尾王、毛,下岸余、杨,新岭康、郑,良才陈、吴、蔡等。
五、“小社小姓”、“大社小姓”同样精彩
除去人口超群的大姓,人口较小的社所能挖掘的信息或许更多,月有阴晴圆缺,社同样有起起落落,只要一个姓氏在一个地方坚强延续,那么他在历史上一定有不可或缺的贡献,这也是研究本地历史和侨史很重要的来源。
角美的小姓就有这样的特质,如埭头阮氏,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后裔在琉球却是大姓,这与明代三十六姓移民琉球的历史事件有关;坂尾和后井马氏,明末与张燮、周起元相好的马鸣起,便出自这里。
下边李氏,开基祖李友恭,李火德后裔,明朝洪武年间由漳平迁下边。
陈厝陈氏,开基祖陈大佛,清朝时期由杏林马銮迁入社头。
石尾陈氏,来源有二,一为陈霞石于清道光年间由海沧鼎尾迁入,二为陈再安于清朝时期由海沧青礁芦塘迁入。
岭兜谢氏,开基祖谢广达,由同安县城迁入,年代未详。
石厝石氏,开基祖石鲁千,南宋初期由杏林高浦迁入。
洪岱魏氏,开基祖魏任郎,元代由莆田迁入洪岱,其弟魏信郎则迁居港内社。
石尾西门张氏,开基祖张浦硕,由长泰迁入,年代不详。
下岸杨氏,开基祖杨远兴,清朝末期由海沧古楼上瑶迁入;下岸余氏,开基祖余启基,于宋朝时期由海沧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