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张氏家庙,俗称张岳家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张坑狮头村(西头村),是富有明朝建筑特色的家庙之一。
“张岳家庙(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和衍传
南宋·宁宗时(庆元元年—嘉定十七年,—年),张氏先人居现在惠安县张坂镇锦田,因子弟连年科举不第,萌生去意。
张坑始祖摇鼓公,以货郎身份遍寻净峰小岞地界,寻至香山之下、北海之滨,见不远处有一小山,其状如狮;周边有7口清潭,曰“七星坠地”;一湾溪水,旋流西向。最后相吉张坑,造屋肇基。
然自摇鼓公始,3代单传,门厅祚薄。
直至4世张性佑,家道始中兴。张性佑生于元·大德四年庚子(年),少读书,通孙武兵法,膂力过人。因平寇有功,授职正六品昭信校尉,泉州翼百户。张性佑创家学龙山书室,又名张氏草堂(后称龙山书院),为子孙读书之所。
张性佑卒后,其孙张祖历经元、明易代,永乐朝(—年)官至湖广按察司经历。
至张岳的曾祖父张茂,授任浙江桐庐县丞,60多岁致仕归,专攻《诗经》,著《清介叟集》等书;祖父张纶,任江西萍乡县令,精楷书;父张慎,任广东英德县令,兴文教,正礼俗,毁淫祠,创办英德龙山书院,病殁任上,英德人即龙山书院设坛祭祀。张岳曾评论三位近祖曰:“桐庐府君性方严,萍乡府君性沉静,先公为人坦责,资禀各有所成”。
张岳,官至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六省总督,是有明一代理学名臣。
单就张岳一门,“七世联科甲,一门六进士。”
沿革
延寿张氏家庙原为张氏祖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年)。永乐十五年(见)扩建。
嘉靖廿七年(年),张岳召拜兵部左侍郎,掌院事仅3日,旋任总督湖广、贵州、四川军务,进衔右都御史。张岳乘回乡之机,再次将张氏祖祠扩建为二进式建筑,立三中门,扩建庭院,屋脊装饰双鳄,雕梁画栋,修筑八卦沟,改名“张氏家庙”。
后来,张岳后裔引张岳以为荣,遂将“张氏家庙”称为“张岳家庙”。
清·嘉庆十三年(年),三房张让后裔、迁居莆田的张向辰认祖归宗,独捐纹银两重修家庙,并于庙门前增设青石狮1对,高1.4米,宽0.5米,长0.75米。张向辰,进士,授职海澄知县。
年,新加坡华侨张先生等人回乡倡修张氏家庙,恢复当年风貌。
年再次重修,年10月竣工,面貌一新。
规制
家庙区域是一个建筑群,共用一道围墙包围。围墙内既有张氏家庙、龙山书院,还有院口的莲花池、古井、憩亭和花圃。从大门口望进去,像一把半开的古式折扇,张氏家庙和龙山书院正处于扇顶部位。
家庙坐西向东(坐乾巽向),正中面对狮山,可“坐西看狮水流西”。占地总面积为多平方米;两进,东、西进深46米,南、北面宽9.3米,由门厅、天井、两廊和祀厅组成,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富有明代建筑特色。
家庙前有占地余平方米的上、下两个砖埕;庭院长20米,院墙高2.5米。围墙外有碧波荡漾的莲花池,池侧有古井和“石敢当”。
大门门额高悬着题有“延寿张氏家庙”6个镏金大字的匾额;原匾额是当年福建巡抚朱覆所题。大门两旁有联:“文冠南闽八千士,学宗东鲁十三经。”门厅匾额“寅宾堂”,原为明·永乐四年(年)状元、莆田林环所题,后为清末举人许宗澄重题。
进大门为天井,左、右廊庑镶嵌有记载历代重修家庙事迹的青石碑。
祀厅面阔3间,进深5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重檐硬山式屋顶,屋脊原装有瓷制双鳄,雕梁画栋,流光溢彩。至今尚保存着始建时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的1对石狮和两幅花鸟浮雕。
祀厅上面的匾额“理学名臣”,长0.8米、高0.6米,乃张岳门生、曾任中极殿大学士及宰相的赵志皋为恩师张岳所题。
“理学名臣”之后,悬挂着3块牌匾,分别记载着延寿张坑的历代进士13人、举人16人、贡生20人的名字及其官职。
堂中灵龛里供奉着延寿张坑明、清进士张岳、张峰、张迎、张圣听、张锵、张广、张蒲璧、张焞、张以立、张向辰等13位先辈的牌位。
厅前柱联:“泽遍桐城,万世宦名孚众望;派分锦里,一门人杰属地灵。”
厅堂正中及两边墙上,悬挂着巡抚福建等处地方兼都察御史李如圭为张岳所立的“解元”、为张木式(“木式”合一字)和张巽所立的两块“理学”,以及“勤政爱民”、“祖孙一德”等匾额。
后落堂中为“孝思堂”,供奉着张岳先祖计13人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