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镇福建惠安崇武古城

说到福建的惠安,可能很多人的脑子里就会浮现一个“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惠安女”形象。这是一个服饰奇特、习俗奇特的特殊女性群体,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其实在惠安,还有一座我国仅存的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

崇武,字面意思就是“崇尚武备”之意。原本这里叫“小兜”,在年惠安置县时,设崇武乡守节里后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年间,东海之上的倭寇开始登陆福建泉州一带,袭扰当地百姓。为应对倭寇袭扰,洪武二十年(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以固海防。周德兴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设置永宁卫,下辖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个所,其中惠安县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

崇武古城就坐落在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半岛西接大陆,北屏湄州湾,南障泉州湾,东临台湾海峡。古城南面临海,海岸线曲折,有“中国最美海岸线”之称。崇武古城也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海滨“石头城”,有始建于明代且完整保留的石砌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格局保存完整,古城墙和城内4条连通城门的主要街巷把古城划为四象限格局,城内有古民居近百处,城外礁岩嶙峋,海天一色,为古城营造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崇武古城为海防之城,其布局与设施完全是以防卫功能而规划设计的,历来为国防要塞,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杀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也将此作为抗清根据地。古城海域岛屿与礁石遍布,易守难攻,城墙全部由花岗岩条石砌成、周长米,城基厚4.54米,城高6.3米。四面设门东、西、北城门皆加筑半弧形月城,形成内外朝向不同的两道城门,南门为单城门,城外加一照壁,各城门均建有门楼。城内莲花石上设有中军台,城外山上共建有4座烟墩相互呼应,并建望楼,城东门外设有演武场。城内的道路也是具有防御杀敌功能,道路密集而不规整,多条道路间并不相通。古城墙、月城、城门楼、烟墩中军台、演武场以及古城内独具特色的道路系统使得古代完整的沿海军事防御体系在崇武古城得以体现。

崇武古城内的传统建筑多为石砌的条石墙体,外加红砖雕花、出砖入石、悬山式五脊二落水建筑,使得崇武古城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头城”。目前古城所保留的建筑少部分是明末及清中晚期,大多则是清末民国为主。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特色浓郁的民居宅第有近百处,大多是宗祠与祖厝。这些建筑多为悬山式五脊二落水建筑,纵深二进或三进,横排五间张或三间张、形成天井式院落,大门前都有宽大的石埕。因为泉州等地是著名的侨乡,有为数众多的侨胞,所以这里建于民国的一些建筑就有一些西式装饰,比如西式栏杆、红砖拱窗、西式柱式及天花线脚等等。

闽南人信仰多元,加之泉州自古是通商大港,与西方的文化、贸易往来密切,因此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与信仰,但在崇武更多的应该还是道教文化和以妈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古城内寺庙众多,除云峰庵、海潮庵、恒淡庵等佛教寺庵,城隍庙、东岳庙、关帝庙等道家观院外,神庙灵安王庙、圣王公庙、五帝爷宫等民间信仰的庙宇众多,这些宗教建筑至今依旧承担着日常的宗教活动。

崇武这座“石头城”,石雕文化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精湛的石雕技艺广泛应用在建筑装饰、城市雕塑。崇武的石雕工艺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创新,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吸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形成精雕细琢,讲求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的南派艺术风格。如今,形成了“圆雕、浮雕、沉雕、线雕、影雕、彩雕”六大雕刻手法,早在古代就被誉为“全国青石雕刻之冠”。现如今石雕是崇武镇一大经济支柱产业,是著名的“中国石雕之乡”美称。石雕公园内各种石雕艺术品神态逼真,惟妙惟肖与古城交相辉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48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