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雕刻创意和技术的更新,更离不开版权的保护与应用。惠安素有“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艺)之乡”的美称,是全国最大的石雕石材集散地。惠安石雕历经多年历史积淀,其出神入化的创作技艺和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并于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惠安县立足版权保护对石雕产业发展和雕刻艺术传承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求进,历经多年的实践摸索,其推进版权保护,助力石雕雕刻艺术传承的“惠安路径”日渐清晰,成效颇丰。
做实“三个强化”夯牢版权保护工作基础
版权保护工作是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强化协作。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惠安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十三五”“十四五”时期知识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指出版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举措和实施蓝图,确保版权保护工作有的放矢、有序推进。
强化服务链条。先后制定出台《石、木、玉雕作品版权保护工作方案》《石雕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成立石、木、玉版权登记服务中心,打通石雕作品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切实保障大师创作成果的合法权益。共计件作品通过版权登记。
强化执法保护。出台“侵权”举报奖励办法,通过群众举报、市场巡查、长期监控、网络检视等方式,积极拓展“侵权”案件线索的来源,通过案件查处,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等环节完善版权保护体系。
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
做实“三大助力”提升版权保护工作水平
当前,我国正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版权保护刻不容缓。惠安县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着眼政策、人才、科技三要素,不断提升版权保护工作水平,助力雕艺产业有序发展。加大政策助力。出台促进石雕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在项目用地、财税金融、品牌创建、企业上市、市场开拓、参展参评等方面对版权保护示范企业进行奖励和扶持,五年多来已兑现扶持资金多万元,有力促进企业自觉增加版权保护力度。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和“雕艺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采取成立知名美院(惠安)雕艺人才工作站、院企联合创建实践基地和鼓励推荐优秀雕刻人才参与国家、省市大师评选等形式,培育一批有版权保护意识的行业带头人和技术能手。
近年来,荣广雕刻艺术研究院、福建鼎立雕艺设计研究院、南派雕刻艺术研究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实践基地先后在惠落地,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石木雕艺术大师、玉石雕艺术大师、青年玉石雕专家12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88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62名,初、中、高级工艺美术师多名。三是科技助力。成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5个专项攻关小组,加快引进和研制现代机械设备,推进雕艺产业生态化、低碳化、高端化发展。
第三届全国影雕创作现场技能大赛
做实“三项工程”扩大版权保护工作影响力
版权保护工作要有影响、见实效,就必须在示范雕艺企业上有所作为。惠安县强化对版权保护示范雕艺企业的政策叠加效应,形成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推进雕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实施“引睛”工程。线上,组织福建九匠九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雕艺企业,参加“央视网选”“泉州板块”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活动,为雕艺企业开辟宣传营销交易新渠道。线下,成功举办第6届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吸引多个国家雕艺企业、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商贸洽谈、学术研讨,推动雕艺企业从小规模向大体量发展。
实施“精品”工程。组织鼎立雕刻、墨明石刻、美才雕艺工作室等8家企业28件作品参加泉州市第三届文创展,组织13家雕艺企业、26件作品参加“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荣获4金6铜7银。其中,鼎立雕刻的《攻坚》《追梦》亮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获得省委宣传部通报表扬。
实施“文化+”工程。以雕艺文创园为龙头,整合提升山霞至崇武道路两侧雕刻企业“前店后场”,建设霞飞影雕观光工厂、日晟雕刻体验工坊,形成雕艺+旅游的“点、线、面”。鼎立艺术馆、艺苑雕刻等石雕企业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
大型雕塑《追梦》亮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启示与思考
惠安县推进版权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为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做好版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路径、开拓了新思路、带来了新启示。
促进产业创新发展。要因势利导,通过资金补助、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以及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不断为企业发展赋予更多的科技能量,助力工艺企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多层次品牌塑造。要充分利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