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县石狮市,原来是一个村落叫凤里,

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817/9325167.html

石狮市这个侨乡重镇原来是个小小的村落,相传此处有一凤穴,故原名凤里。隋炀帝大业三年(年),这里建有一座“凤里庵”,后人因庵里供有一座观音像,故又名为“观音亭”。当年,庵前立有一尊造型古朴、数百斤重的石雕狮子,一直雄踞于观音亭旁。那时,泉州已十分繁荣,后来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商港。凤里位于晋江县东南沿海通往泉州等地的陆上要道,过往商旅很多。因此,凤里庵前设有茶棚、点心摊,招徕商人歇息品茶用膳。

凤里由于地利交易,至唐朝已有墟集。经宋、元、明三代经营,逐渐形成集镇。镇上有一班文人,喜欢邀外地墨客文士前来作诗对句,人称“飞仙飞鹤”会。因此凤里也是当年文士赋诗作对的聚会处。,

一天,从惠安来的一位书塾先生,以高踞宝盖山巅的姑嫂塔及此山东侧虎岫寺、南端龙穴村为题岀对曰:“虎岫龙穴,龙虎相斗,却被姑嫂斩断。”没料到这以地名掇成的双关对句,一时难住了“飞仙飞鹤”们。可他们也不甘示弱,个个出外寻找灵感。当其中一人从凤里庵朝西行,过霞泽桥(俗称叫卖桥)中亭,来到塔前村地界,忽见一片坟地的墓碑上刻有“雁塔”两字,顿开思路,于是兴冲冲地返回再次拜会书塾先生,作对道“凤里雁塔,雁凤双飞,竟为中亭阻隔”。那位老先生连声称赞说,“妙对!妙对”二人遂成知交。

凤里为何改名为石狮,据传当年毗邻的霞泽村里有个身强力壮的农民,每天凌晨进凤里拾畜粪,常在凤里观音亭前歇脚。他喜欢搬弄庵前的那尊石狮子,有时还悄悄将它抱起置于附近民宅旁。村民们误以为石狮子夜间显灵,能走会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好奇的乡下人争着前来看个究竟,这尊石狮被人们神化后也从此出了名。于是过往凤里的商旅,也皆以这尊石狮子为标记,有时相邀在“石狮”旁小憩品茶,有时相约于“石狮”处会面洽谈。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人们都称呼此地为“石狮”,原名“凤里”反而被人们淡忘了。

石狮镇兴起的缘由,同样有一段民间传说。相传明万历年间屠户林大舍在石狮开了一间杀猪场,林大舍雇一帮手名叫姚统,每天宰猪后,都由他上街叫卖。这一天,姚统照旧挑肉担上街兜售,时过晌午,还不见有人来买,他正急得团团转,忽然有一书生手拿草袋,朝他走来。姚统强作笑颜打了个招呼,那书生秤好肉提着就走。说来奇怪,一下子顾客竟蜂拥而至,一担猪肉一会儿便卖光了。林大舍得知此事,十分感激那位穷书生,双方从此结为好友。不久,书生上京赴试,大舍解囊相助,书生果然入围,官居当朝相国。原来此人名叫杨景宸,家住石狮附近的后洋村,故有“后洋相国”之说。他为报答林大舍,在石狮建了一条大舍街赠给林大舍,林氏后裔从此定居于此,街道两旁,商店栉比延绵至今。

到清康熙年间,衙口卸任都督施文起在此设五墟场(即五谷墟、布墟、菜墟、牛墟、羊墟),并兴建福全街(即今大仑街),立市规,设公平秤,每逢墟日,各路所来之商品,皆集中墟上买卖。

近年来,随着泉州对外贸易和侨乡经济发展,石狮市场也日趋繁荣,石狮又升为“市”级建制,经不断扩建拓展,市区颇具规模,新建的各种鞋类服装加工厂的产品,远销国内外,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城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2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