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清朝最后一根辫子到底为了什么

“诸位也许笑我痴心于清室,准确来讲,我并非忠于清室,而是忠于中国的政教,忠于中国的文明,我留着辫子,这是一个标记,我是要告诉世人,我是老大中华未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

“生于南洋,学于西洋,婚于东洋,仕于北洋”这是对辜鸿铭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一生所学融会贯通了东西方的思想,西方曾经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年7月18日,是的,正是年前的今天,这位清末怪杰在马来西亚岛西北的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榔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种植园中出生了。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马来西亚,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不但有着一口流利的闽南话,同时还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夫妇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并自幼便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西方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后来布朗夫妇返回英国,实在放不下辜鸿铭,于是和辜紫云商量能否带辜鸿铭前往英国接受教育,作为补偿,他们会把橡胶园赠送给辜家。能让儿子接受当时最先进的教育,辜紫云自然是求之不得,走之前,父亲辜紫云再次将他叫到祖先牌位前,郑重告诫他道:“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另外还有两件事,第一,你不可信耶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年幼的辜鸿铭似懂非懂,只将这番话记在了心上。自此,年仅十三岁的辜鸿铭飘洋过海,开始了他的西洋生活。

年,辜鸿铭跟随布朗夫妇到达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在这里布朗先生给他规划了未来的求学之路”,布朗先生对他说:“孩子,你可知道你的祖国正被放到砧板上,而侵略者正举起屠刀,预备分而食之。我如果有你的天赋,我甘愿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而不是做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我希望你学贯东西,担负起富国强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随后布朗便为辜鸿铭安排了学习规划:“数学、物理学、化学好懂,我先教你学数学,再教你学物理和化学。我计划让你在德国学科学,再送你去英国学文学、历史、哲学及社会学。学成之后,送你回中国,你再把中国的经典著作背得熟熟的,学深学透。然后,将中国学术思想与欧洲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得出正确的结论,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辜鸿铭也并没有让布朗先生失望,来到英国后他延续了对文学的兴趣,考取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系,一路读到硕士。史料记载,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并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随后辜鸿铭收拾行装,准备回国,这时的他已经在西方颇有名气,所谓的国王、将军、总督、车夫、乞丐都被他用犀利的语言评点过,成为著名的“金脸罩铁嘴皮”。

阔别家人11年后,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辜鸿铭回到了槟榔屿,这个年轻的混血青年,早已远离了父亲的教诲,变成了西方绅士的模样。

然而,正是这样的西式着装,使他在新加坡遇到了“知己”马建忠。马建忠是清朝中后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是最早一批可以谈论留学西洋、汇通中西的新式才人,辜鸿铭听闻其在国内是大儒,却又是从法国留学归来人士,心生好奇,便前去拜会。

这次的好奇心,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二人畅谈了三天三夜,马建忠认为辜鸿铭这样的少年英才不应该只学习西洋文化,而是应该将中西方的文化融会贯通,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反哺中国,他告诉辜鸿铭,祖国正在遭受列强侵略,需要他们这些人才的帮助。辜鸿铭深以为然,决意学习中国儒学,将中西结合,为中国走出一条新路。但是离开了中国这个大环境来理解中国文化无疑是痴人说梦,于是在年,辜鸿铭随着英国人马哈的探险队来到中国,第一站先到了香港。这时的香港,已经被英国殖民40余年,但是这里的人员构成却依然是以中国人为主,在这样一个洋人与中国人共存的地方,辜鸿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驻足于此,先探索融入怎样做一个中国人。

在香港,辜鸿铭阅读了大量的中国的古典书籍,他感慨道:“道在是矣!”

年,在回福建探亲的游船上,能够跟外国人谈笑风生的辜鸿铭受到了杨玉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3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