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廿五坎
老民居
临街老民居局部
黄氏故居简介
涵江是兴化湾畔古老而美丽的名镇,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的东北隅,处在“莆田三大溪流”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的出海口,依山面海,山海田兼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涵江,自南朝陈光大二年(年)莆田置县时起,即属之。唐贞观元年(年),境内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故称涵头(即涵江最早地名)。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称。
涵江外有天然良港三江口,内有四通八达的内河。唐代就凭临海地利,游商海贾云集。宋代成为商贸集镇。明代倭寇祸莆后,成为莆田商业中心。清代已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清光绪22年,日本“纪摄丸”号轮船进入三江口港,而后外船接踵而至。三江口直接在宁波、上海、大连等处通航,涵江成为莆田主要商埠。
历史因素成就了涵江成为商贸重镇。从市图书馆中的相关史料里查阅到,建国前涵江商业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一是清初“截界”后,由于涵江商业和航运业发展,沿海商人多前往涵江。二是清中叶,航运业发达,航海发家的富豪比比皆是,今日我市文保单位中,不乏有他们奋斗盖的大厝。三是清道光前后,莆仙地区盛产桂圆,制成的“兴化桂圆”被“走水客”带到浙江销售后,后来连同“兴化赤糖”又销往全国各地,故有“无兴不成镇”的美誉。四是进入民国后,各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向规模更大、资金更集中等方面发展。五是抗日战争时期,除三江口外,福建沿海各港口均被封锁,涵江一时成为福建沿海与外界交通的中转枢纽站,省内外客商纷纷涌入涵江。三江口港轮船穿梭,客商云集,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涵江作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莆田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古人才荟萃、文脉绵长;加之自然与物质资源丰富,曾名列福建四大名镇之一。
涵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脉绵长的千年古镇。涵江萝苜田作为旧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一派水乡商贾云集、人丁兴旺、物资往来流通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曾是涵江最繁华的地带,商贸文化发达,至今还保留着不少遗迹。萝苜田无疑是窥探莆田商贸史的“露天博物馆”。
“萝苜田,又叫萝田,因当地人喜欢种萝卜而得名。”萝苜田位于涵江西南部,东至鉴前路,西至白塘街,北至保尾路,南至延宁路——海岭路,涉及青年、延宁、楼下、涵西、保尾、前街、集奎、霞徐等8个社区。萝苜田之所以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其中心地带是楼下、延宁、青年等3个社区。水心河贯穿整个萝苜田,各式大厝依水而建。有多座近现代商贾宅第(刘协台宅、顺茂隆宅、陈训彝宅、林氏故居)、“东方廿五坎”,和历史建筑群辛亥革命旧会址(涵江黄氏民居、辛亥革命旧会址、义德堂、天后宫)、杨氏宅。
说起上世纪30年代的涵江“顺茂隆”商号,莆田古稀老人无人不知。新中国成立前,仙游徐家三兄弟迁入涵江经商,经济实力增强后便开始经营纱布批发,成为“小上海”涵江的经济支柱之一。徐氏顺茂隆大厝建于年,由成为商界巨星的徐启棋三兄弟共同投资约13万银元,先购地七亩,后请名师精心设计布局,历经数年建设,方告竣工,因主人经营商号叫顺茂隆,人们便把大厝称为顺茂隆。大厝由面阔九间的前座单层主屋、后座双层主屋及两旁长46米的双层护厝组成,中为大砖埕,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布局奇巧,风格独特,用材考究,造型美观,为涵江市区内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住宅建筑,已列入莆田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顺茂隆外墙全部用规整马石扎基,基石墙上的外墙全面包砖,环埕院的基石墙全面作嵌肚雕饰,上部粘贴进口彩色花格瓷砖,二楼护栏和临河护墙用钢筋混凝土和铁艺装饰,廊檐的木构件则按传统图案雕饰、门窗亦多作彩绘,并刻上联句或诗词,环视大埕周边,各种精雕细绘的装饰,比如不同纹饰、不同色彩的当时荷兰进口的法兰瓷,还有镶嵌的几十幅石雕、泥质浮雕、木花格窗、诗扇门等装饰品,让后来者也惊叹不已。
据《莆田志》记载:清末,涵江计有中小商号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其中经营布业已成规模。到民国时期,纱布商店有40多家。这时候,徐氏的“顺茂隆”拥有资金30多万银元,最为雄厚,它和芳来、茂隆(后改梅记)、茂兴、永和、泰隆、永兴、立大等8家在经营批发。经营品种除本地土织布和染色布外,主要有上海的男女线呢、花哔吱、花洋布、漂白布、龙头细布、次斜、元色哔吱和元色斜纹等;江苏南通的“血尖”(土布),杭州、绍兴、盛泽的丝绸;广东的香云纱;厦门运进的香港正哔吱、华达呢、贡呢、印度绸;福州运进的男女线呢(土织)、格布、条布、土纱布等。衣食住行,衣为首,涵江的布业发达应该是莆田这方水土富裕程度的一种体现。
徐氏执纱布业之牛耳,始于上海英租界金陵路开设“天祥”办货庄,由上海运回纱布在涵江批发出去,年销售量达十几万匹。再加上从涵江运出“兴化赤糖”等土特产,一进一出,相向经销,徐氏家族很快就成为名噪莆田的一大巨商。《莆田志》记载:民国27年(年),在涵江登记在册的商户达多户,行业增加到40多个。其中,豆饼、桂元、纱布、京果、轮船成为五大支柱行业,如通美、泉美(豆饼业);瑞裕、大同、鼎和(桂元业);顺茂隆、芳来、茂隆(纱布业);豫大、南通、承源(京果业);同懋(百货业);桃李园(餐饮业);远东(旅馆业);广杏林(中药房);太平楼(理发业)等上百家。从中涌现出陈镜平、陈镜鸿、黄邦杰、黄邦彦、徐启祺、徐启燕、周文铁、江祖筵、郭松岩、苏承棋、林柏青、黄缙等30多位经营有方的商界名流。
杨氏宅,位于卢埕内。清道光年间所建,为大户商家杨氏宅院,坐北朝南,其面阔七间,5进,隔条小巷又毗边三间四进两座,占地平方米。形成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体。大屋内,正厅、小厅、福堂、天井、后尾堂,层层叠叠,小巷幽幽、庭院深深,祠堂、家塾全在其间。杨氏民居的主人原来姓卢,靠经营苎麻发家,修建了这座五进合院式宅子,后因家境衰败,卖予杨氏人家,如今杨氏后人居住在此。抬头看房梁斗拱,木雕装饰讲究,花卉、人物、瑞兽,一丝不苟;大门两侧“券书头”上的书画,亦是水平高超,展现富贵人家的考究。今保存尚完整,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宅,位于涵西街道延宁社区东埕尾89—92号,明天启年间(—)太仆卿林道楠建,清代重建。原建筑群共间,现存仅中部主体部分,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坐北朝南,通面阔24平方米,通进深32米,为一进合院式建筑,由前座、天井、后厅、福堂,中轴线两侧依次为厢房、偏厅、偏房。两座均面阔七间,悬山顶,用材较大,工艺较精美。埕左侧、后座右后部“文革”期间改建。年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涵江楼下街的“东方廿五坎”是“小上海”商贸发达的一处重要“遗迹”。这片现今所剩唯一体现涵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繁华景象的商贸栈房货舱遗存沿河而建,上下两层,25片红砖拱孔骑楼,呈曲尺状,站在一端,一眼望不到边。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东方廿五坎”是俗称,其真正的地名叫“镜鸿里”。这是以这片栈房货仓的主人陈镜鸿命名的。上世纪20年代,黄石遮浪陈济泉(号镜鸿)三兄弟迁居涵江创业,以经营豆饼、洋油等生意成为涵江首富。他们在宫口河南岸建了一整条双层红砖骑楼建筑群,后来三江口的货就转运入宫口河集中,再从宫口水道辐射到莆田城关、仙游、惠安、永泰等地。开发宫口河南岸的成功增强了陈家兄弟的信心,他们又合资在交通便利的前林沟西岸建豪宅,同时在前林沟东岸向前林、楼下购地六亩建起栈房货仓25片。“东方廿五坎”建成后,就被称为“镜鸿里”。当年还有道“镜鸿里”石碑立在“东方廿五坎”坎出口处,碑上落款是清代御史、莆田人江春霖。“东方廿五坎”的建设带动了前林一带的繁华,此处栈房之大、货物容量之多堪称涵江第一,每年都有五六十万块豆饼从这里进出。
陈镜鸿经营的豆饼业,是当时涵江商贸五大行业之首。这一时期的支柱产业还有桂圆、纱布、京果和轮船。这些具有商贸优势的行业,还涌现出一批声誉好的“老字号”,陈镜鸿的“通美商号”就是其中一家。由于见证了商贸发达的“水上威尼斯”年代,如今“东方廿五坎”是涵江体现“江南水乡”必配的插图。年,被公布为莆田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除了“东方廿五坎”,附近还有馨美堂、顺茂隆等有多座体现“小上海”时代特征的近现代商贾宅第,这些建筑集中展现“中西合璧”风格,它们同属于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就拿“东方廿五坎”来说,这是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吸纳了西方建筑的特点,是上世纪30年代涵江经济贸易繁荣的实物资料,也是当时涵江被称为“小上海”的有力佐证。历史的辉煌湮没在发展的进程里。但由“东方廿五坎”延伸的商贸文化,现在已是涵江的“城市名片”。
萝苜田街区经济状况:楼下街从楼下至新桥头,虽是原涵江镇内一条偏街,因海岭前地处海动码头,又是通往南洋和沿海各地的主要海道,故行旅众多,商业亦较发达。经营有海产品、货栈、客栈、点心店、京果、砖瓦、竹器、棕麻绳和白铁加工、出租汽灯、泥塑等行业。东方路和镜鸿里,亦为原涵江镇内一个仓库的集散地。延宁街由于两面临海,有陡门头和海岭前2个内港码头,特别是陡门头,为当时三江口港轮船进出货物主要的转运码头。因此,以搬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也是一个搬运专业村。民国时期,参加搬运的人须持有“火轮签”。抗日战争初期,曾一度成为涵江镇内最繁荣的地方。同时,为适应海运的需要,在陡门头和海岭前,开设有船务行和代买代卖的货栈等,还有专售红柴、木柴、木炭等商店。青年街的街内市顶,即从咸草顶至三角埕(包括鱼行)、京果、百货、食杂、布料、文具、蔬菜、腌菜、酱园等行业。后街以制鞋和油漆加工为主。竹巷为竹器加工的集中地。
从涵江区相关部门获悉,该区楼下萝苜田片区保护有了新进展,省里有关专家已对该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了论证,详细的修建规划说明书已出炉。萝苜田街区根据历史遗存和文化依托,在既尊重历史文化的固有内涵,又加强对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上,形成“四轴两线贯穿多点”的总体结构。涵江萝苜田规划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北至宫口河北岸,西至白塘街,南至海岭前路—滨海路—延宁路,东至鉴前路—黄氏故居,总规划面积约36.61公顷。其中,以涵江近代商业发展的主轴——“楼下路—老街”为片区的主要规划发展轴线,南连保尾路,北接滨海路。根据修建规划方案,将对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修缮,同时建设仿古街道,着力打造具有涵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新名片。(李福生/文雪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