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建国之后,沿海一带就不断受到海盗的骚扰侵犯,朝廷也面临以前历朝各代没有过的大规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形势。
闽台两地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这一地区的海洋防御是中国海防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全国海防战略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由于统一台湾的需要,福建的海防建设在清代初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清代中期,福建、台湾的海防力量在打击海盗、抵御外来侵略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01福建海防
福建省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与赣、浙、粤三省接壤,东望台湾岛。省内港湾众多,便于船只停泊。建设福建海防,不但可保本省安全无虞,也可保障东南沿海数省的海防安全。
顺治三年(年),清基本平定福建,顺治七年(年),“定福建官兵经制”,“置闽浙总督”,设府、县二级地方行政区。
福州府,是清代福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下辖罗源、连江、长乐、福清四县。
罗源县北部与宁德县相邻,南部与连江县相接,东面临海。县内水域较浅,港湾偏僻,不利于船只行驶或停泊,因此海防较弱,“县境之防御为略”。
连江县内岛屿众多,地势险要,是海防部署的重要地点,是水师“戍守要地”。长乐县内“山港澳屿,回环为险”,县城西北方的闽安镇和五虎门等地被称作省城门户,地位险要。
福清县内港屿曲折,自古就有“九海”之称,其外海的海坛岛(今平潭岛)是福建沿海岛屿中最大的岛,海坛岛在福建海岸线的中部,不仅是福州府的天然屏障,而且影响到整个福建省以及相邻省份的海防安全,其战略价值在于“增浙江之形势”,清政府在此处设有近万人兵力镇戍。
顺治七年设闽安协、同安协等处副将;康熙元年设罗源营游击以下等官;康熙十九年设海坛镇总兵。
陈伦炯在《陈资齐天下沿海形势录》中认为掌握此处的海防,能够确保省城的安全。福宁府三面环海,尤其是东北方向的三沙海地势险峻,若有外敌进攻,此处为其必选之地,因此“防为最急也”。
福宁府的交通位置也是很优越的,扼守南北交通要道,是进出福建北部海陆咽喉区域,战略地位不可轻估。
顺治七年设置福宁协副将;顺治十四年改设福宁镇总兵官,带兵二千名;康熙元年增兵一千名。
兴化府境内海防最重要的地区是三湾二岛,即兴化湾、平海湾、泥洲湾、南日岛、湄洲岛,三湾海岸线曲折,水道港汊纵横,防御不易。
南日、湄洲二岛在三湾东面海域处,能够有效弥补三湾防御的不足。
兴化府海上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而南日、湄洲二岛处于交通枢纽位置,是控制南北往来海上要道的重点,所以一直都是海防建设要地。
顺治七年设副将一员;康熙十一年改设兴化镇总兵。泉州府下辖同安、南安、晋江、惠安四县,主要防守惠安、同安二县。惠安县与莆田县相连接,是海上交通要道,出海便利。
同时侵略势力也容易在此处登陆,所以在沿海地区建筑关城、驻扎兵士,进行防卫工作。同安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其地三面临海,南部与海澄县相交,县内的浯洲屿(即金门岛)、厦门岛与海澄县之间相互构成形援关系。
康熙元年设福建水师提督一员,驻泉州,后设厦门镇总兵;康熙十九年设金门镇总兵官。漳州府辖内海防形势最为险要的地区是海澄、漳浦、诏安三县。
海澄县东北方面朝大海,与厦门、浯洲屿等岛相隔甚近,县内水道发达,海上交通便利,驾驶船只的人大多从此处登岸,“防御为切”。
漳浦县境内的斗米澳、井尾澳、虎头澳与海洋相隔较近,港口众多,是“防御要冲”。诏安县与广东省潮州府接壤,位于闽粤交界处,与南澳岛隔海相望,其地位“控引潮粤,最为险要”。
漳浦、诏安和南澳岛三者互为形援。顺治七年设铜山镇总兵及海澄副将;康熙十八年设南澳镇总兵官;康熙二十年增兵一千,为收回台湾做准备。
福建省优越的海疆地理形势及地理位置,决定此地的海防战略价值远超本省,省内东部的海坛岛和西部的南澳岛两地区域位置尤为重要,“守海坛则可以增浙江之形势;守南澳则可以厚广东之藩篱”。
统治者对此也开始重视起来,有了初步的防御建设。
02台湾海防
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岛内山川峻峭,港道纡回。“诸番樯橹之所通,四省藩屏之所寄;戍以重兵、择人而治,内拱神京、外控属国。实东南门户,非若珠厓可得议弃者也”。
台湾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中国整个东南地区的安危。康熙皇帝自即位起,就一直坚持统一台湾。
康熙二年,清政府趁郑氏内部分裂之时,命军队分三路进攻金门和厦门,之后对郑氏将领采取招抚政策。
康熙十二年,三藩叛乱,郑氏集团趁乱占据了泉、漳、潮、汀、惠、兴、邵等七州,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康熙二十年,随着三藩之乱的结束,加之郑氏诸子争权,内部矛盾加剧。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统一台湾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向皇帝提议要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带领战船三百艘,水师两万人,从福建铜山出发进攻澎湖。澎湖海战在统一台湾中起决定性作用,皇帝认为“今克取澎湖,已扼险要,台湾逆穴,指日歼灭,立见廊清”。
清军占领澎湖,在战略和地形上掌握了主动地位,占据地理之利,打击郑氏军队,七月十五日,郑氏政权递交降表文稿,正式向清政府投降。
统一台湾之后,在关于如何处理台湾问题上又产生了弃留两种争议。
一部分大臣认为台湾是“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认为台湾土地狭小,又远离内陆,若派兵驻守,只是白白浪费钱粮而已,况且海盗、洋人经常侵扰,防守较难。
他们提议放弃此地,将现有居民内迁。可是施琅却力排众议,从多个角度讲明,台湾必不能放弃,他向皇帝陈奏的《恭陈台湾弃留疏》里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台湾土壤肥沃,人多地少,物产丰饶。
二、台湾人民疏于管理,易与盗匪勾结,威胁到海疆安宁。
三、荷兰人可能会在清政府对台湾疏于管理之时趁机兴兵征台,应尽早防范此事发生。
四、守护台湾利于巩固澎湖。
五、开发台湾,驻军防卫,可以增加国家税收。
施琅认为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能够解决内地粮食短缺的危机,并且能够起到维护边疆稳固的作用,即:“留之诚永固边圉”。
康熙二十二年(年),郑克塽降清后,台湾地区正式纳入清朝版图,二十三年(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清代学者蓝鼎元在著作《东征集》中,也有述及台湾海防战略地位重要的言论,他认为一定要把台湾紧紧掌握在清朝自己手中。
如果是海盗、荷兰、日本占据了台湾,沿海多个省份就危在旦夕了,“皆不得安枕而卧”,将台湾的重要性与防止外国入侵相联系,从维护国家海权角度来论证台湾海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