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载入史册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傍着徐州城而过的大运河借泗水航道把北京和南京连接起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徐州迎来了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一度成为漕运重镇、客运中心和物流枢纽。
明嘉靖年间,诗人邱云霄从福建去北京,沿着大运河一路乘船北上,所到之处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记述,先后经过了楚、越、吴、宋、鲁、齐、燕六地,诗文编次成集曰《北观集》。徐州(彭城)是宋国的三大城邑之一,他的诗记为“宋稿”,宋稿有七首诗,分别是《濉水》《黄钟集渡口》《彭城晚望》《发徐州》《过留侯墓》《胡陵城》和《江晚》,这些诗内容丰富,不仅记载了大运河两岸的驿递、古城及走向,反映了明末大运河的风貌,更承载了徐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所蕴含的历史地理信息对探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驿站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以徐州为南北水陆要会,信使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南京之间,徐州呈现出“使轺驲骑,昼夜络绎”的景象。明永乐十三年(年)朝廷下令水路和陆路都要添建驿递,保证官方文书“昼夜须行三百里”,达到“陆则有车马,水则有舟楫,土则有官舍,顿则有供养帐,饥渴则有饮食”的水平。据《彭城志》记载,徐州境内的驿递设置非常完备,“铺凡三十有二,每铺正屋三间,邮亭一座,东西房各三间,门一座。”这些驿递除了传递信件,还具有驿站功能,要负责接待来往官员和运送物质。
明嘉靖《徐州志》记载了徐州至邳州的大运河上共设有八个驿递,依次为下洪铺、二铺、黄钟铺、却鲍铺、吕梁铺、房村铺、龙堂铺和双沟铺。诗人在黄钟铺下船留宿,写下《黄钟集渡口》:
野草沿江四月花,惊心隔水夜来蛙。
柳堤月下自孤棹,茅屋江边凡几家。
青山点点南徐出,白鸟飞飞古渡斜。
路入风尘数千里,人从斗外望京华。
明代运河水路驿站
诗人一路风尘仆仆,为了赶路随遇而安,没有在繁华的吕梁下船,而是选择吕梁上方的黄钟集渡口留宿。当时的大运河河面非常宽广,诗人按照家乡的习惯称之为江。
黄钟集渡口是俗称,赵明奇教授编篡的《徐州古方志丛书》记载为黄钟铺,《明史》则记载为黄钟集,三种说法其实说的都是一个地方。
《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三》:
其(大运河)旧道自栲栳湾而西北十五里,至房村又十里,至吕梁洪,旧称悬流千仞处也。今镌凿屡施,无复嵯岈之患矣,详见徐州。又二十里曰黄钟集,又十五里曰樊家店,又七里曰狼矢沟。万历中,河屡决于此。今详见大河及徐州境内。又十八里,至百步洪。峭石惊湍,险与吕梁相埒,今亦铲凿就平详见徐州。
传递信件是驿递的基本职能,铜山区伊庄镇保留了一块明成化二十三年(年)古碑,这块《五山圣水庵记》古碑记载了黄钟集信人彭大用和吕梁洪信官张凤男名字,所谓信人是指大运河上负责送信的人员,他们的上司则称为信官。
古代驿递石刻拓片
诗人在徐州境内多地留宿,又如《江晚》:
帆势迎风疾,滩声入莫諠。渔灯出疏树,客路问前村。野鹤冲烟迥,山花带雨昏。寒江何处宿,幽思未堪论。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语不惊人却情景逼真,虽然山花带雨,野鹤冲天,美景一片,但是夜幕降临,轻缓的滩声,闪闪的渔灯,还有那寒冷的水面,已把异乡羁客的难为之心沟起。邱云霄的诗看似平淡无奇,却封印着茹苦含辛的一段段转徒于南京和北京之间的往事,人生没有捷径,所有风光的背后其实都藏着默默无闻的付出。
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明代记载徐州大运河两岸驿递的诗词所见甚少,因此《黄钟集渡口》这首诗越发显得珍贵。
古彭徐州的文化特色
邱云霄曾任国子监典籍,按现在的话来说,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图书馆馆长,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
邱云霄,字止山,石雄里(今武夷山市洋庄乡)人,博通经史,为文学司马迁,诗宗李白,名倾一时,嘉靖中以明经任国子监典籍,迁广西柳城县令。
博通经史的他显然是有备而来,在徐州众多的文化名片中,他挑出了楚汉相争这一张,选择了胡陵、彭城、濉水这三个地方寻古,借叙述国家兴衰抒发个人感慨,寄托家国情怀。
时间向前流逝,而回忆却向后延展。胡陵、彭城、濉水依次展开了彭城大战的历史画卷。公元前年,刘邦占领西楚霸王的首都彭城,项羽绝命反击,刘邦惨败而去。
《史记·项羽本纪》: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睢水即濉水,睢宁县以睢水命名,挨着睢宁流淌的濉水距离大运河很近,但是汇入大运河的地方却在宿迁东南的小河口,诗人睹物生情,写下《濉水》:
日落乌栖城上楼,寒云犹带楚宫秋。
只今沙渚无枯骨,濉水悠悠日夜流。
惨烈的彭城大战,尽管刀光剑影如风,却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恐怕连一块枯骨都看不到,而悠悠的濉水仍在不停奔流,好像那场战争不曾发生过似的,诗人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把这首诗纳入宋稿,是因为在战国的时候,宋国末代君主宋王偃自信可以成就霸业,发起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战争,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向南战胜楚国,占地三百里,宿迁曾沦为宋国的地盘。
一轮明月照古今,一叶小舟过徐州,诗人在大运河的波光里,继续述说彭城大战。
《彭城晚望》:
戏马台前春草深,歌风亭上夕阳沈。
千年秦鹿空鹰犬,一片徐山自古今。
项羽和刘邦本是一对生死患难的结拜兄弟,为了推翻秦王朝的暴政走到一起,而后,两个枭雄却为了争霸反目厮杀,一时间天昏地暗。到如今,地老天荒,英雄安在?惟有青山在,笑看人间冷暖,莫问悲欢离合。
《胡陵城》:
落霞映江江水红,垂杨不动天无风。
扁舟高挂半帆月,卧听胡陵五夜钟。
胡凌在沛县北五十里,彭城大战的时候,项羽率军从这里绕到彭城以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把刘邦打得溃不成军,迅速夺回彭城。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地图
彭城一战,项羽以三万精兵大败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刘邦仅率数十人突围,成为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东汉荀悦《前汉记》对战争成败有一段经典分析,大凡决策之事,当应情而谋,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不能忘乎所以: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也、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意也……汉王深入敌国,饮酒高会,士卒逸豫,战心不固。楚以彊大之威,而丧其国都。项羽自外而入,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此汉之所以败也。且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此同事而异情者也。故曰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楚汉相争留给后人的,除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画面,还有太多太多值得后人思考的人生话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让身心得到陶冶,这才是楚韵汉风的最大亮点。
邱云霄的诗完整记载了明代大运河的起始以及两岸的部分风物,为研究大运河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诗词的魅力,吟咏的是情怀,流淌的是文化,《北观集》是诗与史的完美结合,堪称一部记载大运河历史的佳作。
于克南
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