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印度洋各地贸易交往中,泉州不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贸易风俗,而且众多贸易物资的传入,对泉州民俗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为深刻的当属占城稻、槟榔对泉州,乃至整个中国饮食风俗的改变。
占城稻,顾名思义乃产自占城的稻米。占城位于今越南南部,古称林邑、环王国,五代时称占城。
《宋史·食货志》中也记载了占城稻在中国的流变,言及:“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种之,盖旱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据此记载可知,大中祥符年间,因江淮两浙等地多旱,水田难以为继,宋真宗从福建取得占城稻种子,分于各地种植,以维持农业稳定。因此,占城稻肯定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之前就已经传入福建地区,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种植经验,否则不可能从福建取得如此多的稻种。
宋代,泉州与印支半岛占城、真腊等地贸易联系甚密,泉州商人王元懋、陈应、吴兵等曾在占城经营贸易富甲一方,名噪一时,可想而知如此密切的贸易联系,势必会推动、加速占城物资传入中国,因此占城稻极有可能是在贸易交往中被引入泉州的。由于闽南之地土地匮乏,且多为丘陵、山区地带,不易灌溉,其他水稻因抗旱性较差,不宜种植,占城稻耐旱性极强,易于生长,能适应各地气候环境,且多省民力,闽南之地稍加修正就可以种植。《惠安县志》就提到“占城稻耐旱,濒海春多雨,至夏常旱。此谷自种至收仅五十日,备旱之地多种之”。由此,闽南地区也成为占城稻在中国传播的中心,宋真宗才会在此地取稻种并推广至江淮两浙等地。
宋真宗不仅推广占城稻,而且还在宫中试种,待到成熟之时,邀请近臣同观。此举无论是垂范也好,感召也罢,都推动了占城稻在中国的传播。占城稻耐旱、不择地而生、种植方法简单等优点,颇受各地欢迎,其种植区域遍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海南,甚至北方。占城稻的引入使中国南方诸多地区得到开发,极大地提高了粮食耕作面积与产量,对泉州乃至整个中国的饮食风俗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纷纷食用占城稻,甚至以其酿酒,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饮食文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