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们已送别36位院士念念不忘,

年我们已痛失36位院士!他们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祖国的强大耗尽心血!大师远去,让我记住他们的背影,他们是共和国脊梁,是共和国的荣光,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祖国更加强大!!

1、蒋洪德,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

年1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蒋洪德院士年7月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燃气轮机专业,年从中国科学院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在青岛汽轮机厂、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工作。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院士一直从事能源与动力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2、池志强,神经药理学家

年1月7日1时43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池志强院士年11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人,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毕业初期曾担任浙江大学药学系助教;年起,在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学研究。

池志强院士是我国神经药理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抗放射损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3,方守贤,加速器物理学家

因病于年1月1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方守贤院士年10月出生在上海,年10月复旦大学毕业,年至年,公派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年回国,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

方守贤先生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方院士以他的远见卓识倡导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上海同步辐射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等装置。

4、李方华,著名凝聚态物理学

于年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方华院士年1月出生于香港,年保送苏联留学。年毕业后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院士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

5、孙儒泳,动物生理生态学

年2月14日8时50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孙儒泳院士年6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年在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读研究生。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

孙儒泳院士是我国种群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

6.段正澄,机械工程专家

年2月15日19时35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段正澄院士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年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博士生导师。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院士60余年来一直工作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国家重要需求的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

7、周同惠,分析化学、药物分析专家

因病于年2月23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周同惠院士,年11月生于北京。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年获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药物分析与中草药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础研究。领导研究建立了运动员禁用的五大类种药物的分析及确证方法,筹建了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

8、沙庆林,公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

年2月23日20时58分在京逝世,享年89岁。

沙庆林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宜兴,年起就读原交通大学。年毕业后,在上海同济大学从事道路研究工作,于年至年在莫斯科公路学院学习,学成后回国,任职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沙庆林在重型压实标准、路面设计理论、典型结构和可靠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9、蒋亦元,农业工程专家

年2月24日16时18分在哈尔滨不幸逝世,享年92岁。

蒋亦元院士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年从金陵大学农业工程专业毕业,东北农学院任教,年-年在公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农学院进修,年-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深造,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亦元院士一生致力于农业装备研究,长期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国家级农业机械化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突破国际公认难题,创造出水稻割前脱粒收获机器系统。

10、宁津生,大地测量专家

年3月15日16时06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宁津生年10月22日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桐城。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学习,毕业后进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任教,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该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宁院士的部分研究成果被作为中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

11、李道增,建筑学家

因病于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李道增,年1月出生于上海。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期间跟谁建筑学家梁思成学习,后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年毕业后留系任教,曾任清华建筑学院第一任院长,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北京天桥剧场、中国儿童剧场、新清华学堂等均为其代表作。

12,周俊,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

因病于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岁。

周俊院士年2月出生于江苏东台。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院士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植物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研究,对人参、重楼、天麻等属的余种植物三萜、甾体、酚类、环肽、生物碱及配糖体的结构进行研究。

13,卢世璧,医学专家骨科专家

年3月2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卢世璧院士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人,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医予组;年,转入中国协和医学院医疗系(八年制)学习;年,调入医院骨科,历任骨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等;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4、郁铭芳,化纤工程技术专家

年4月12日12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郁铭芳院士,年10月出生在上海,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工系,年12月调入东华大学,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郁铭芳院士长期从事化纤工程理论与产品研究。参与研制并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组织领导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研制,主持“丙纶喷丝直接成布”项目等。

15.张乾二,理论化学家

年5月3日20时33分安详辞世,享年93岁。

张乾二院士,年8月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年进入厦门大学就读,年继续在厦门大学读研,师从卢嘉锡,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6.万卫星,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

年5月20日21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年7月生于湖北天门。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年于获得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卫星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电离层电波传播、高层大气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在电离层与大气层的耦合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系列成果。

17、陈肇元,土木结构和防护工程专家

年6月25日,陈肇元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陈肇元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年7月从上海纺织工学院毕业;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年4月至年4月在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肇元长期从事爆炸、撞击作用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并取得系统成果。

18.肖碧莲,生殖内分泌专家

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肖碧莲院士年10月出生于上海,年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年—年,在上医院工作;年—年,留学苏联,毕业后获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副博士学位;年—年,在上海第医院妇产科工作;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碧莲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等的研究工作。

19、许其凤,导航定位专家

因病医治无效,于年7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许其凤,年1月生于天津,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12月退休。

许其凤是我国导航定位领域的专家,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定位领域教学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

20.童秉纲,流体力学家

年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童秉纲,年9月出生于江苏张家港,年至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工作。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秉纲是著名的流体力学家。他率先开拓了导弹动导数的计算方法,并发展了气动热力学理论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应用中取得显著成绩。童秉纲曾在哈工大主持创建全国首个理论力学教研室。

21.曾毅,病毒学专家

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年3月出生于广东揭西,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工作。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毅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证明了EB病毒是鼻咽癌发生的诱因,建立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我国首次分离出HIV毒株,率先研制出中国HIV的快速检测方法。

22.李吉均,

年7月21日2时07分在兰州逝世,享年87岁。

李吉均,男,汉族,年10月出生于四川彭县,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吉均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在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中影响的研究。

23.郑守仁,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年7月24日在武汉逝世。

郑守仁,年1月出生,安徽颍上人。年9月至年7月,在原华东水利学院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学习。年8月毕业分配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工作,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守仁从事水利工作50多年来,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等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创造了设计优化、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重要成就。

24.曹楚南,金属腐蚀防护专家

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曹楚南同志年8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工作,年调至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楚南同志长期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多次领导和参与国防科研工作。曹楚南同志领导和开拓了中国腐蚀电化学领域。

25.陈定昌,武器系统专家

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陈定昌,年1月生于上海,年至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在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定昌是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防空体系研究和三代防空装备的实践者、拓新者和谋划者,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6.李东英,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

年9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岁。

李东英,年12月出生于北京,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东英是我国著名的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尤其是稀土的开发和应用等科研工作。

27.张新时,生态学家

年9月24日在美国西雅图逝世,享年86岁。

张新时,山东高唐人,年6月出生于河南开封。年至年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北京林学院森林系学习,年至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系任客座研究员,后在该校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新时同志长期从事植被地理研究,为我国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28.戴元本,理论物理学家

年9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

戴元本院士,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戴元本院士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9.刘若庄,著名物理化学家

年10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刘若庄,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若庄主要从事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开创了电子结构计算并持续推动我国计算量子化学的发展,在化学反应途径和沿反应途径的动态学、激发态势能面和光化学反应机理,有机导体和半导体理论计算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30.张俐娜,著名化学家、教育家

年10月1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张俐娜,年8月出生于福建光泽,祖籍江西萍乡。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年7月至年7月在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工作,年7月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俐娜毕生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31.保铮,雷达专家

年10月21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

保铮,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通,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系,同年留校任教。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保铮一生致力于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学术造诣深厚,为我国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32.文伏波,水利工程专家

年10月28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6岁。

文伏波院士年8月出生于湖南桃江。年11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伏波院士先后参加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现场全过程设计。

33.陈灏珠,心血管病专家

年10月30医院逝世,享年96岁。陈灏珠院士出让于年11,广东省江门市人。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陈灏珠是我国介入性诊断心血管病的奠基人之一,我国研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与之相关的血液脂质变化的先驱者之一,我国最早研究心脏病流行病学的学者之一。他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

34.侯锋,育种专家

年11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93岁。

侯锋,年2月出生于山东平度,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先后在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天津市黄瓜研究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工作。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锋院士开创了我国黄瓜育种事业。经四十余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多种病害的难关,解决了黄瓜低产、多病的难题。

35.金展鹏,相图与热力学专家

年11月27日18时15分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

金展鹏,年11月出生于广西荔浦。年9月,考入中南矿冶学院,攻读金相专业。金展鹏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以及相变动力学研究。

36.李冠兴,核材料与核燃料科学家

年1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李冠兴,年1月出生于上海。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二〇二厂工作。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冠兴是我国著名核材料与核燃料科学家、工艺技术专家,新型特种材料研究及应用的奠基人,研究试验堆燃料元件研究制造的开拓者,在我国金属型核燃料元件、研究堆核燃料元件、新型特种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3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